每日親近神 10/29 撒母耳記上 第15天
主題: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得勝
經文:撒母耳記上十四章1~23節
14:1 有一日,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對拿他兵器的少年人說:「我們不如過到那邊,到非利士人的防營那裡去。」但他沒有告訴父親。
14:2 掃羅在基比亞的儘邊,坐在米磯崙的石榴樹下,跟隨他的約有六百人。
14:3 在那裡有亞希突的兒子亞希亞,穿著以弗得。(亞希突是以迦博的哥哥,非尼哈的兒子,以利的孫子。以利從前在示羅作耶和華的祭司。)約拿單去了,百姓卻不知道。
14:4 約拿單要從隘口過到非利士防營那裡去。這隘口兩邊各有一個山峰:一名播薛,一名西尼;
14:5 一峰向北,與密抹相對,一峰向南,與迦巴相對。
14:6 約拿單對拿兵器的少年人說:「我們不如過到未受割禮人的防營那裡去,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;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,不在乎人多人少。」
14:7 拿兵器的對他說:「隨你的心意行吧。你可以上去,我必跟隨你,與你同心。」
14:8 約拿單說:「我們要過到那些人那裡去,使他們看見我們。
14:9 他們若對我們說:『你們站住,等我們到你們那裡去』,我們就站住,不上他們那裡去。
14:10 他們若說:『你們上到我們這裡來』,這話就是我們的證據;我們便上去,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們手裡了。」
14:11 二人就使非利士的防兵看見。非利士人說:「希伯來人從所藏的洞穴裡出來了!」
14:12 防兵對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說:「你們上到這裡來,我們有一件事指示你們。」約拿單就對拿兵器的人說:「你跟隨我上去,因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以色列人手裡了。」
14:13 約拿單就爬上去,拿兵器的人跟隨他。約拿單殺倒非利士人,拿兵器的人也隨著殺他們。
14:14 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起頭所殺的約有二十人,都在一畝地的半犁溝之內。
14:15 於是在營中、在田野、在眾民內都有戰兢,防兵和掠兵也都戰兢,地也震動,戰兢之勢甚大。
14:16 在便雅憫的基比亞,掃羅的守望兵看見非利士的軍眾潰散,四圍亂竄。
14:17 掃羅就對跟隨他的民說:「你們查點查點,看從我們這裡出去的是誰?」他們一查點,就知道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沒有在這裡。
14:18 那時 神的約櫃在以色列人那裡。掃羅對亞希亞說:「你將 神的約櫃運了來。」
14:19 掃羅正與祭司說話的時候,非利士營中的喧嚷越發大了;掃羅就對祭司說:「停手吧!」
14:20 掃羅和跟隨他的人都聚集,來到戰場,看見非利士人用刀互相擊殺,大大惶亂。
14:21 從前由四方來跟隨非利士軍的希伯來人現在也轉過來,幫助跟隨掃羅和約拿單的以色列人了。
14:22 那藏在以法蓮山地的以色列人聽說非利士人逃跑,就出來緊緊地追殺他們。
14:23 那日,耶和華使以色列人得勝,一直戰到伯‧亞文。
以色列人持續與非利士人爭戰,掃羅帶領士兵由迦巴撤退到基比亞。我們根據掃羅的佈局,可以知道以色列人對非利士人的戰爭,已經由攻轉為守,戰況陷於膠著。這時候,約拿單希望能突破情勢,但是他的想法與一般人不同──他相信「耶和華使人得勝,不在乎人多人少。」(6節)顯然,約拿單對神極有信心。而我們透過以下的內容,從他對神的信心學習屬靈的原則。
真實的信心是付諸行動:約拿單帶著隨從深入敵後擊殺敵人,好扭轉情勢。雖然這個行動十分大膽,卻大有信心,因為約拿單深信使人得勝乃在乎神。以色列是神的選民,因此敵人攻擊以色列,絕非神所喜悅。由於戰況膠著,神的百姓必須信靠祂,並且相信祂會賞賜那尋求祂的人。約拿單不將預備深入敵營的計畫告訴父親掃羅,也不讓其他人知道,為的是避免受到攔阻──人若對神真有信心,就應當積極實踐相稱於信心的行動;即便付上代價也要堅持所信,這才是真正的信心。
向神有信心仍要尋求神:約拿單相信,神會幫助以色列人得勝。他在過程中仍然繼續尋求神,求神賜下兆頭。他這樣做不是懷疑神,而是要知道神的計畫和祂的旨意。萬軍之耶和華是以色列百姓的元帥,也是我們的元帥。屬神的子民在對神的信心中,仍要尋求祂,免得不明白祂的心意,錯失了祂的計畫──因為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,祂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。
耶和華使祂的百姓得勝:原本膠著的戰況開始有了改變:約拿單信心的行動,使仇敵戰兢畏懼,開始四散逃跑,甚至彼此混亂而自相殘殺。過去變節跟隨非利士人的以色列人,當下也倒戈相向,與以色列人裡應外合並肩作戰。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神的作為,因為耶和華要幫助祂的兒女得勝!
親愛的弟兄姊妹,當你想起此刻所面臨的難處,是否覺得挑戰重重,無法前進?你要信靠神,因為祂要幫助我們突破!現在就來禱告尋求神的心意,堅持信靠神,不怕付代價,相信最終必然得勝!
回應
親愛的天父,求祢賞賜我真實的信心,知道如何在難處中倚靠祢,並能明白祢的心意!奉主的名求,阿們!
禱讀
約翰福音十六章33節
33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,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。在世上,你們有苦難;但你們可以放心,我已經勝了世界。
QT經文
撒母耳記上十四章1~23節
Views: 1